|
||||||
|
||||||
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,老撾北部瑯勃拉邦省的群山中,南歐江江水裹挾著山間的青翠奔涌向前,在一處寬闊的河谷地帶,一道銀灰色的大壩橫亙江面——這便是老撾南歐江二級水電站。朝陽爬上壩頂,將玻璃幕墻的中控樓染成暖金色,樓內傳來鍵盤敲擊的輕響,與江水流淌的聲音交織在一起,奏響了中老合作守護光明的晨曲。 光明守護者 很難想象,就在幾年前,這條江沿岸的村落還常年被黑暗籠罩。“那時候村里只有一臺小型發電機,每天只供電2小時,洗衣機、電風扇都是擺設,晚上想看書只能點煤油燈,油煙子能把鼻子熏黑。”班索村村民萊帕萬回憶起過去,語氣里滿是感慨。而如今,這座現代化水電站不僅讓“用電自由”照進老撾百姓的生活,更孕育出一群由當地人組成的“光明守護者”,萊帕萬便是其中成長最快的一員。 2021年,22歲的萊帕萬得知南歐江二級水電站招聘當地員工,立刻報了名。“我想知道,能讓全村亮起來的機器到底是什么樣,更想靠自己的雙手,讓家里永遠有光。”初入電站時,中控室里密密麻麻的參數的設備標識,讓只有初中文化的萊帕萬犯了難。“別著急,我們從認識每一個按鈕開始。”中方師傅王建軍看出了他的窘迫,拿出手繪的設備結構圖,用簡單的老撾語搭配手勢,一點點講解水輪機、發電機的運行原理。 2023年,萊帕萬順利通過主值班員考核,如今的他坐在中控室主操作臺后,目光專注地盯著屏幕上的水位、轉速、負荷數據,一旦發現異常便能迅速判斷。提起這個徒弟,王建軍滿臉驕傲。現在,萊帕萬的家里不僅裝了空調,還添了電腦,妹妹能在明亮的房間里上網課。“以前我是盼光明的人,現在我是送光明的人,這種感覺特別踏實。”他說。 電站守護者 如果說中控室是電站的“大腦”,那么戶外監測員就是電站的“眼睛”,37歲的艾力克已經做了四年“眼睛”。每天清晨5點半,天剛蒙蒙亮,艾力克就背著十多斤重的監測包出門了——包里裝著棱鏡基座、精密測量尺、干濕溫度計、數字氣壓表等專業儀器,還備有防水記錄本及野外作業防護用品,這是他巡查的“標配”。 “夏天最難受,太陽曬得石頭發燙,走幾步就滿身汗,荊棘會勾破衣服,偶爾還會遇到蛇。”艾力克一邊說著,一邊報出“棱鏡高度23.5毫米”,他熟練地記在筆記本上,又用手機拍下氣壓表上的數值。 艾力克的父親曾是南歐江的漁民,從小跟著父親打魚的他,對江水的“脾氣”了如指掌。“父親告訴我,下雨前江水會變渾濁,流速會變快;漲水時,岸邊的石頭會被沖得發亮。”現在,艾力克把這些老經驗和現代儀器結合起來:發現某段岸坡的土壤濕度突然變大,再加上江水變渾,他就會重點關注,增加巡查頻次。在艾力克看來,這份工作不只是謀生手段,更是對家鄉的守護:“以前父親守護漁船,現在我守護電站,都是在守護我們的家。” 知識共享者 在南歐江二級水電站,像萊帕萬和艾力克這樣的老撾籍員工,占運維團隊總人數的60%。為了讓當地員工盡快成長,中方團隊打造了“師帶徒”“雙語培訓”“實操考核”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。王建軍在電站工作了六年,如今能說一口流利的老撾語,他的徒弟除了萊帕萬,還有3名當地青年。 “剛開始教他們處理故障,他們會緊張,我就帶著他們反復模擬,直到他們能獨立操作。”王建軍說,逢年過節,徒弟們會邀請他去家里吃糯米飯、喝老撾啤酒;他也會教徒弟們做中國的紅燒肉,電站食堂里,中老口味的菜品常常擺在一起,成了兩國員工交流的另一種方式。 夕陽西下,南歐江二級水電站的大壩披上晚霞,中控室里,萊帕萬還在核對當日的運行數據;岸邊,艾力克完成了最后一次巡查,正和中方同事一起收拾設備。 江水流淌,燈光閃爍,這座由中老員工共同守護的水電站,不僅是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下中老合作的典范,更像一座橋梁,連接著兩國人民的友誼與希望。在這里,每一度電都承載著共商、共建、共享的承諾,每一次堅守都書寫著跨越國界的溫情。未來,這份光明與友誼還將繼續在南歐江畔傳遞,照亮老撾經濟社會發展的前路,也溫暖著中老兩國人民的心。 |
||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