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
|
|||||
引江濟淮,國之命脈;潤澤皖北,福佑中原。 蜀山泵站樞紐工程,作為引江濟淮工程八大樞紐之首,雄踞江淮分水嶺。它不僅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混流式泵站,更承載著讓長江水“爬高”12.7米北送淮河、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的戰略重任。 9月30日,從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傳來捷報,由水電五局承建的引江濟淮蜀山泵站樞紐工程,憑借其卓越的工程質量、多項技術創新和顯著的綜合效益,在眾多優秀項目中脫穎而出,成功榮獲安徽省建設工程最高榮譽“黃山杯”獎。這座凝聚了水電五局項目建設者智慧與汗水的現代化泵站,以其堅毅的身姿,為江淮大地的水脈通聯矗立起一座嶄新的時代豐碑。 智斗“巖土” 筑牢工程根基 蜀山泵站樞紐工程地處江淮分水嶺,地質條件復雜,施工面臨梅雨集中、崩解巖與膨脹土廣泛分布、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復雜、深基坑及高支模等一系列挑戰。 崩解巖遇風即碎,膨脹土遇水則脹,如同潛伏在工程肌理中的“隱形殺手”。項目總工程師朱海亞指出:“膨脹土質地極不穩定,分布在河道兩側極易引發塌方險情。”這種富含親水礦物質的土壤,一捏即碎,遇水膨脹、失水收縮,給深基坑開挖、邊坡支護帶來極大挑戰。 工程剛開工,這些“攔路虎”便橫亙眼前。崩解巖保護層開挖精度要求極高,傳統機械易超挖,膨脹土邊坡若處理不當,將導致巖體裂隙擴展、邊坡變形甚至滑坡。面對困局,項目部以“逢山開路、遇水架橋”的勁頭,成立項目黨員科技攻關小組,展開了一場與“頑土”的智慧較量。 針對崩解巖,項目引進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,結合削坡機、銑刨機等先進設備,實現保護層精準開挖,超挖值大幅降低,形成《崩解巖保護層精準開挖施工工法》,獲省部級工法認定。面對膨脹土,五局建設者們日夜攻堅,經反復試驗,最終摸索出“從翻曬到碎土,再到摻4%水泥拌和”的改性工藝。水泥改性土攤鋪于坡體表層,有效阻隔下層土體與水分接觸,形成結構穩固、不影響水質的護坡。相關研究成果《大型渠道邊坡4%水泥改性土換填施工技術研究》,不僅在蜀山泵站樞紐工程得到廣泛應用,也成為同類地質條件下邊坡施工的樣板。 “那段時間,工地就像個大實驗室,大家圍著土堆反復調試配比,曬脫了幾層皮,但沒人喊累。”質量負責人裴偉回憶。正是這份執著,讓“脆弱土”變身“堅固坡”,為泵站深基坑開挖奠定了堅實基礎。 精裝“心臟” 牽動江淮水系 作為亞洲裝機流量最大的混流泵站,蜀山泵站樞紐工程配備8臺立軸全調節混流泵機組,單機功率7500千瓦,設計揚程12.7米。機組安裝精度要求極高,轉子與定子同心度、圓度、擺度等參數遠超規范標準,每一毫米誤差都可能影響運行效率與壽命。 安裝初期,土建與機電交叉作業如同“多線博弈”。塔吊吊運與機電預埋同步進行,施工界面復雜,協調難度大。項目部以“周密計劃、精準調度”為原則,通過每日協調會打通施工工序的壁壘,實現土建與安裝“和諧共舞”。然而,疫情與汛期疊加,土建工期滯后,機電安裝窗口被嚴重壓縮。項目經理迪科慶鼓舞團隊:“越是困難,越要咬牙堅持!” 技術創新成為破局關鍵。針對71孔閘門門槽安裝,項目大膽將二期安裝改為一期同步施工,節省了大量時間與成本。橋機安裝中,團隊研發《一種泵站主廠房橋機主梁安裝方法》發明專利,采用承插型盤扣式腳手架與汽車吊組合工藝,實現橋機與房建結構同步施工,工期提前15天。 機組安裝工藝實現質的飛躍。傳統方法最多同時安裝兩臺機組,難以滿足工期要求。項目團隊結合水輪發電機組安裝經驗,研發《一種水泵機組輔助安裝裝置》實用新型專利,優化工序后不僅實現了4臺機組同步安裝,整體工期提前60天,還順利實現了業主2022年度下達的“930”通水目標,讓江淮兩地人民期盼已久的夢想成真。 以毫米級的安裝精度,駕馭每秒數百立方米的江水流量。8臺核心機組的圓滿就位,不僅為泵站注入強大動能,更推動“引江濟淮”世紀夢想落地生根,為工程全線效益發揮奠定堅實基礎。 智控“體溫” 鍛造百年品質 蜀山泵站樞紐工程混凝土總量達24萬方,泵站結構設計大且厚的特點顯著,混凝土澆筑施工多為大體積混凝土,單倉最大澆筑量3000立方米,進出水流道為雙變異形曲線結構,質量、外觀、強度要求極高,加之泵站混凝土施工高峰期恰逢夏季高溫季節,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成為“卡脖子”難題。 “混凝土也會‘發高燒’”,質量負責人裴偉形象地比喻道。為攻克難關,項目黨員科技攻關小組立下“軍令狀”,晝夜奮戰,制定大體積混凝土溫控措施,采取拌合水加冰、封閉式骨料倉噴霧降溫預冷、運輸車裹帆布灑水降溫、倉面噴霧降溫等多項措施降低混凝土入倉溫度,采用“預埋金屬薄壁管+循環水冷卻”工藝,通過實時溫度監測與智能調控,將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升控制在35攝氏度以內,有效防止溫度裂縫。在配合比優化方面,項目采取低塌落度混凝土,同時降低水泥用量,增加粉煤灰用量,摻入聚羧酸高性能(緩凝型)減水劑,從源頭降低水化熱,使“發高燒”的混凝土變為“好好先生”,圓滿實現“百年工程”質量目標,為長江水北送淮河提供堅實保障。 創新驅動成果豐碩。項目累計申報、發表的QC成果28項,其中獲省部級優秀QC成果28項、國家級2項。獲公司科技進步獎3項,安徽省水利科學技術獎2項,微創新技術大賽獎1項。項目共獲省部級工法10項,實用新型專利6項,發明專利3項。此外,項目還榮獲多項榮譽,包括安徽省質量協會2021年質量信得過班組、四川省建設工程協會2022年度及2024年度質量信得過班組、2023年度安徽省水利建設工程規范化施工管理工地、“禹王杯”、四川省優質機電安裝工程獎等,這些榮譽的獲得為“黃山杯”奠定了堅實基礎。 蜀山泵站樞紐工程自2022年9月通水以來,已安全穩定運行近三年,累計調水量超3.9億立方米。這座現代化水利樞紐的平穩運行,不僅實現了引江濟淮的世紀夢想,更為區域發展繪就了“一渠清泉、一道風景、一條經濟帶”的綠色畫卷。“黃山杯”殊榮,是對所有參建者智慧與汗水的最佳褒獎。 長江水北上,淮河波愈清。蜀山泵站樞紐工程正如江淮分水嶺上的時代豐碑,持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“水動力”。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