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
|
|||||
2025年,中國與尼泊爾迎來建交70周年。70年來,兩國山水相連、守望相助,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進程中攜手同行,合作共贏的故事在喜馬拉雅山脈間不斷續寫。 在尼泊爾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,中國電建成都院已深耕17載,從馬相迪A水電站修復設計到馬相迪河流域水情監測,從塔納湖水電站到三金考拉水電站,一個個水電工程如紐帶般聯結起兩國人民的情誼,為尼泊爾的能源發展與民生改善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。 塔納湖水電站:國際合作中彰顯中國智慧 從“理念交鋒”到“認可尊重” 尼泊爾甘達基省塞提河畔,塔納湖水電站的建設已近尾聲。這座距首都加德滿都150公里的水電站,雖直線距離不遠,但成都院塔納湖水電站設計負責人朱文煒每次前往現場,都要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顛簸七八個小時——“以前路是碎石泥土混合的,車一過就漫天塵土,現在隨著電站建設,道路也在修,以后肯定越來越方便?!蓖巴庵饾u平整的路面,朱文煒的話語里滿是期待。 塔納湖水電站裝機容量14萬千瓦,由混凝土重力壩、引水系統和地下廠房等組成,是尼泊爾首個蓄水式電站,也是該國在建水電項目中地下工程規模最大的電站。2019年,成都院正式接手電站引水發電系統設計,與水電十一局攜手推進建設。這個匯聚了中國、印度、德國、美國、意大利、日本、越南等國工程師的國際項目,采用歐美標準及設計軟件,尼泊爾業主聘請的咨詢工程師平均年齡超過65歲,不僅學歷高、經驗豐富,初期對中國設計團隊的態度也帶著明顯的“距離感”。 “他們一開始有些居高臨下,我們提交的設計方案,被退回三四次是常有的事。”朱文煒坦言,對設計過眾多大型水電工程的成都院而言,塔納湖的技術難度并不算大,真正的挑戰在于設計理念的碰撞與國際認可的爭取。 “必須拿出過硬的成果,贏得尊重!”項目設計總工程師孟凡理帶領團隊立下誓言。一方面,團隊埋頭鉆研西方規范體系,熟練掌握對方認可的設計軟件,從“吃透規則”到“用好規則”;另一方面,主動吸納當地人才,聘請尼泊爾工程師加入團隊,以文化融合破解溝通壁壘。 帕拉朱利是成都院雇傭的首位尼泊爾工程師,回憶起加入團隊的初衷,他說:“能為自己國家的電力建設出力,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。”作為“橋梁”,他不僅解決了中方工程師與當地民工的語言障礙,更憑借對歐美工作習慣的熟悉,幫助設計方案更貼合咨詢工程師的要求?!昂髞碜稍児こ處熆次覀兊难凵褡兞?,從懷疑變成了肯定,甚至會主動詢問我們的建議?!迸晾炖恼Z氣里透著自豪。 如今,塔納湖水電站引水隧洞已全線貫通,正在進行機電設備安裝。這座凝聚著多國智慧的電站,不僅創造了尼泊爾水電領域的多項紀錄,更成為中國工程師以專業實力贏得國際尊重的生動注腳。正如孟凡理所說:“尊重是靠實力爭取的,我們用嚴謹的設計、務實的態度證明,中國水電技術經得起國際檢驗?!?/p> 三金考拉水電站:中國標準鑄就高海拔標桿 從“雪山無人區”到“希望誕生地” 在尼泊爾中北部拉蘇瓦省,海拔3000多米的巴格馬蒂山區,三金考拉水電站不久前正式投產發電。這座壩頂高程3396米、最大水頭達1209米的水電站,是成都院設計的首個水頭超千米的海外項目,也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超高水頭電站。 “這里以前是無人區,第一次踏勘時連步道都沒有,冬天大雪封山,夏天泥濘難行,大型設備運輸要爬超長陡坡,光是把發電機運上來就花了整整一個月?!敝煳臒樇嫒稳鹂祭椖吭O計總工程師,對建設的艱辛記憶猶新。但正是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中,中國團隊用技術創新與中國標準,打造出了尼泊爾水電的“新標桿”。 競標階段,成都院就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——通過優化設計方案,僅取消調壓井一項就為項目節約投資1000萬美元,在眾多國際設計院的角逐中脫穎而出。針對電站所在區域河水含沙量大的問題,設計團隊創新采用地下沉沙池方案,這一在國內也屬少見的設計,完美解決了引水防沙難題;面對長4692米的引水隧洞施工中可能出現的涌水、塌方,成都院團隊運用自有超前地質預報技術,精準規避地質風險,確保隧洞開挖安全推進。 “項目采用中國標準、中國技術、中國方案,讓我們能充分發揮經驗優勢。”朱文煒介紹,從勘測設計到施工建設,中國團隊全程主導,將高海拔水電建設的“中國經驗”轉化為“尼泊爾方案”。比如針對高寒地區設備運行特點,對水輪發電機組進行特殊優化;結合山區地形,設計出適應極端天氣的輸電線路,每一個細節都透著“量身定制”的用心。 電站的建設,給雪山深處的村莊帶來了“山鄉巨變”。村民達哈爾以前靠放牧為生,收入微薄,如今在電站工地務工,每月能賺到相當于過去半年的收入?!奥吠?,電快有了,上個月還有游客跟著工程車來這里看雪山,說不定以后我們也能開民宿!”達哈爾指著門前新修的道路,眼里滿是憧憬。 隨著電站投產,7.8萬千瓦的裝機容量有效緩解尼泊爾中部的電力短缺;而建設中修建的道路、完善的基礎設施,更讓這片封閉的山區第一次有了“對外開放”的可能。正如當地村長所說:“中國朋友不僅帶來了電,更帶來了讓日子變好的希望?!?/p> 十七載深耕:從“能源合作”到“民心相通” 中尼友誼在共建共享中愈發深厚 尼泊爾水能資源豐富,但開發程度不高,電力短缺曾是制約發展的“瓶頸”?!案叻鍟r段每天限電4到6小時,家里的冰箱、洗衣機基本是擺設?!迸晾炖貞浧饚啄昵暗纳睿锌f千,“這幾年中國企業建的電站陸續發電,停電少了,我們村幾乎家家都添了新電器?!?/p> 這一變化的背后,是像成都院一樣的中企持續深耕當地的例證。從馬相迪河流域的早期項目,到如今的塔納湖、三金考拉,成都院不僅參與水電建設,更深入調研尼泊爾發展需求,謀劃交通、水務等民生項目?!八娛悄岵礌柕摹G色財富’,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建電站,更是幫當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。”成都院南亞中東區域部市場負責人李志勇說。 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框架下,合作早已超越工程本身。疫情期間,成都院向尼泊爾學校捐贈防疫物資和學習用品;每逢尼泊爾傳統節日,項目部都會提前安排當地員工休假探親;優秀尼籍員工還被邀請到中國交流學習,帕拉朱利就曾參觀過成都院建設的超大電站,也到過中國一些城市,“看到中國的大型水電站,我更明白我們的項目意義有多大——水電不僅是發電,更是連接兩國的紐帶?!?/p> 如今,塔納湖水電站即將緩解博克拉等城市的供電緊張,三金考拉水電站已為山區帶來穩定電力,而伴隨工程建設的道路、基礎設施,正帶動沿線農貿、旅游等產業發展。正如成都院負責尼泊爾市場調研的喻暢所說:“這些項目就像‘種子’,不僅能長出‘電力果實’,更能生根發芽,帶動一片區域的發展?!?/p> 從喜馬拉雅南麓到加德滿都谷地,中國電建成都院用17年的堅守,在尼泊爾寫下了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的生動篇章。建交70周年之際,中尼兩國的友誼正如同這些水電工程——跨越高山、聯結民心,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。 三金考拉水電站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
|